兵团政务网

2023年国际能源价格展望

发布时间:22年11月23日 信息来源: 编辑:转载国家发改委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兵团发改委

   俄乌战事成为今年全球能源价格再度暴涨的催化剂。在俄能源出口被制裁的情况下,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大幅调整,石油、天然气、煤炭都出现了区域性、阶段性短缺,今年价格异常上涨并剧烈波动。预计在明年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能源价格会高位回落,而供需关系再平衡需要时间,决定了价格回落的快慢。具体品种来看,油价回落幅度有限;天然气价格在取暖季仍有冲高可能,明年春季时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会有明显回落。乌克兰危机和美西方对俄能源制裁演进仍是影响明年油气价格的重要因素。

   一、今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

   上半年,受疫后需求恢复、俄乌战事、美西方对俄制裁,以及货币宽松政策和财政刺激等一系列因素综合影响,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扬,多个品种创阶段高位或历史新高,一些国家出现了40多年来的高通胀。6月开始美国实施激进加息政策,随后全球多数央行也跟进采取史无前例的加息措施,能源价格逐步回落。10月底,我中心编制的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95.61,比6月上旬的今年最高点下跌了27.09%,但仍比年初高21.73%,与去年同期高4.17%

   (一)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后有所回落。23月份围绕俄乌战事,国际油价快速上行,在短短7个交易日先后突破每桶100美元和110美元。6月上旬,纽约WTI、伦敦布伦特油价最高分别达到每桶123.7美元、127.98 美元,此后震荡回落。10月末两市油价分别降至87美元、95美元左右,较最高点下降了30%26%

    (二)天然气价格大起大落。1-8月,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震荡上涨,8月下旬在“北溪-1”停运影响下,美国纽约天然气HH现货、欧洲TTF现货和东北亚LNG现货价格普遍升至阶段性高位,分别为每百万英热9.8美元、91.7美元、71.3美元,较年初分别上涨162%290%143%,其中欧洲TTF价格创历史新高。10月下旬开始,欧洲库存接近存储上限(94%)。受库容限制,且港口仍有大批LNG船只等待卸货,天然气价格快速下跌。10月末,美国HH、欧洲TTF和东北亚LNG现货价格分别降至每百万英热5.2美元、13.5美元、25.6美元,较前期高位分别大幅下降46%85%64%

   (三)煤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为维护自身能源供应安全,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荷兰等国相继表示将增加燃煤发电量,煤炭需求快速增加,导致今年国际煤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10月底,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煤炭出口离岸价为每吨380美元,较年初上涨116%

   二、能源价格上涨对我进口有重大影响

   (一)原油进口量下滑,进口金额大幅增加。根据海关数据,1-10月,全国原油进口量4.14亿吨,同比下降2.7%;进口金额3027亿美元,同比上涨46.6%。但在10月,原油进口有复苏势头,10月全国原油进口4313万吨,同比增长了14%

   (二)受液化天然气进口下降的拖累,天然气进口总量首次出现负增长。欧洲旺盛的需求造成欧亚价差不断扩大并催生液化天然气(LNG)转售潮,国内广汇、九丰等公司将LNG资源转售至欧洲。在此形势下,1-10月,我国天然气进口量989亿方,同比下降9.6%。其中,管道气进口量432亿方,同比增长10.9%LNG进口量557亿方,同比下降20.9%

    (三)蒙古和俄罗斯成为我煤炭主要进口国。受澳煤进口禁令影响,去年以来我国煤炭进口从以蒙古和澳大利亚为主转向为以蒙古和俄罗斯为主。海关数据显示,1-10月份,中国煤炭进口总量为2.57亿吨,同比减少10.5%;进口金额248亿美元,同比增长37.3%。其中,蒙古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印尼五国贡献了总进口量的94%。从我国更紧缺的炼焦煤看,2月以来蒙煤和俄煤供应增长带动炼焦煤进口持续扩大,蒙俄两国供应约占总进口量的85%

    三、2023年国际能源价格展望

    全球经济、地缘政治、疫情防控和金融市场将综合影响明年能源市场供需和价格走势。当前关注的重点是“激进加息”政策可能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及其对需求的抑制作用。近期各主要国际机构纷纷下调明年全球经济增长预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秋季展望报告预计明年GDP增长预估为2.7%,低于今年增长预估0.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更为悲观,认为全球将在较长时间处于增长乏力、通胀高企的阶段,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 期从6月的约3%下调至1.9%;世界经合组织预计2022年增速为3%2023年将放缓至2.2%

    (一)明年原油价格可能维持高位,但均价较今年略有下降。从原油定价权的博弈情况看,OPEC+”与美国拜登政府油价目标不一致。美国多次大幅度投放原油储备来降低油价,而“OPEC+”却大幅减产与之对抗。国际油价在连续下跌后,10月初“OPEC+”达成减产协议,沙特和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在11月和12月联合减产200万桶/日,油价大幅反弹。

    我们认为,明年这种博弈仍是主导油价的最主要因素,预计OPEC+”的减产策略可能略占上风,主要原因是美国战略原油储备大幅减少、继续释放潜力有限且后期有补库需求。在油价略低(低于70美元)时,美国可能会购买增加战略储备,实际上提高了国际油价的下限。相比之下,“OPEC+200万桶/日的减产决定和即将生效的欧盟对俄罗斯石油禁运将加剧市场供应紧张,预计明年国际油价总体仍维持高位,但均价较今年略有下降。

    路透社每月都对布伦特和WTI原油未来价格进行调查,最新一期(1031日)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布伦特和WTI油价预测均值分别为每桶95.74美元、90.39美元,比上一期预估分别上调2.04美元、1.69美元,较2022年预测均值下降6%左右。调查包括更长期(到2026年)的预测数据,见下表。路透10月对国际油价的预测调查表(单位:美元/桶)

布伦特

WTI

时期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均值

101.10

95.74  

87.62

82.93

81.78

96.23

90.39  

84.37

80.07

79.07

最大值

106.14

115.00

113.00

128.00

138.00

103.14

110.00

114.00

124.00

134.00

最小值

 93.00

77.00

70.00  

64.00

60.00

88.00  

74.00

66.00

59.00

55.00

    (二)天然气价格仍有冲高可能,春季或后期将有所回落,但幅度有较大不确定性。俄乌战事对天然气冲击的影响远大于原油,由于需求弹性低,供应不足极易造成天然气价格异常波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欧洲冬季取暖期,取暖需求强弱决定欧洲天然气的去库速度。虽然欧洲当前储气超过了90%,但随着季节变化,阶段性寒潮会放大供应紧张程度,预计欧洲仍会高价抢购LNG资源。国际能源署在11月初指出,如果俄罗斯停止向欧洲输送天然气,明年夏天欧盟储备将有300亿立方米缺口。短期来看,今冬明春LNG现货价格仍可能再次冲高,取暖季结束后会有所回落。

   (三)预计煤炭价格将高位回落。从煤炭需求情况看,为应对能源短缺和保障供应安全,欧洲出现恢复燃煤电厂的趋势,日韩也加大了煤炭的采购力度。近期国内市场煤炭价格高位调整,伴随四季度陆续进入采暖季备煤阶段,煤炭供应仍然整体偏紧。预计在今冬取暖季结束后,国际煤炭价格会出现明显回落。明年价格回落幅度仍取决于俄罗斯煤炭供应减量与澳大利亚等主要出口国增量的平衡。

   四、几点建议

    乌克兰危机改变了各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思路,特别是有关能源安全保障问题。冲突之前,资源禀赋不是决定一国构建其能源发展目标的主要依据,更多考虑的是绿色环保、经济高效和国际贸易等因素。冲突后,地缘政治成为影响欧洲能源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碳中和目标不再优先坚持,煤炭再次获得大规模储备和使用,甚至木材也成为冬季取暖的必备物资。长期来看,全球政治局势不确定性、极端天气出现的可能性都在增加,这一思路转变有长期化趋势。结合学习二十大报告精神,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几点建议:

    一是立足国情,要多措并举扩大国内能源供应。适度扩大煤炭产能,保持煤炭、油气增产稳产。完善煤炭储备调节机制,适度扩大油气储备规模。在增强化石能源供应弹性的同时,提高与非化石能源之间的兼容性。

     二是研究能源领域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俄罗斯和欧洲面临一个相反的制裁困境:一个有能源卖不出去,一个没能源全球抢购。我国石油天然气外采率较高,国际自有权益能源保障能力有限,能源领域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建设迫在眉睫。

    三是加强中俄两国之间能源合作关系。利用好谈判契机,推动已谈的中俄大项目尽快落地;规划新的中俄进口通道项目;可以利用美西方公司退出俄上游油气项目的机会,增加我企业在俄油气权益。

     四是加强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研究,加大国内涉价舆情监管。近几年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基本失序,从供需预测价格基本不准,地缘政治越来越多的成为影响能源配置和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需要新的能源价格分析预测理论框架,以适应形势变化。同时,西方媒体和华尔街投行显示出更强的能源舆论操控能力,这需要国内媒体和价格研究机构坚守主阵地,向市场传递正确声音。对涉价的不正确舆情,甚至操纵舆情行为,有关部门要及时严肃查处。

五是讲好中国“双碳”故事,构建中国式能源转型叙事体系。近年来国际能源行业的乱象频发,欧洲能源危机更加反衬出“先立后破、稳中求进”中国式能源转型的成功经验。建议加强中国转型叙事体系建设,讲好中国能源故事,传播好中国能源声音,展现中国“双碳”转型的可信形象。